作者序 爸媽放輕鬆,絕不是只有你的孩子難教
一、教養的秘密 1.小孩還小不用教?長大後會更難教 訓練孩子的逆境力 2.「別吵啦!」讓手足相親、化解衝突的幸福教養 手足的地位,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社會地位/手足間無法事事公平,但需要關鍵五招 3.獨生子女非嬌即縱?教養態度決定性格 不養出小皇帝、公主病的九大教養法 4.老是講不聽!除了打,還有其他方法嗎? 我們也曾是被打大的孩子,所以只要體罰就對了?/打罵教育也會養出暴力小孩/三歲前被打罵教養,五歲後打人的機率是五倍/「共同討論」的親子溝通術 5.媽媽們,不是妳不夠好,是妳太累了! 沒人天生就會當媽,請停止自責的負能量/情緒就像一面鏡:媽媽開心,孩子才開心/你罹患「教養焦慮症候群」了嗎? 6.單親家庭≠問題小孩,正確教養才是培養貼心及責任感的關鍵 讓單親成為成長的助力
二、互動的秘密 1.當遇上別人家沒禮貌的孩子,父母該如何引導? 2.爭寵搶玩具是天性!分享該怎麼教? 分享是天性,不是被迫的行為/有借有還,大家可以一起玩!引導孩子學習共享 3.不打招呼≠沒禮貌,錯誤解讀,孩子更討厭社交 社交力,先從學習分享開始/不同年齡層的社交發展/居家親子小遊戲,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4.別急著處罰!調皮搗蛋是在吸引大人的關注 讓孩子進幼兒園過團體生活/不是討罵,是討玩/打罵的替代教養法/別讓你的關心,成為自以為是的管教 5.出門作客囧很大,破解尷尬的外出教養術 6.小白目、頂撞兒,如何引導說話討人厭的孩子自覺? 說話直白無禮,會影響未來社交能力/孩子為何愛頂嘴?原來如此!
三、行為的秘密 1.最難教的孩子,其實個性跟你最像 想要懂孩子,父母要先懂自己;想要改變孩子,父母要先改變自己 2.愛吃手、咬指甲,不是壓力大,生活怪癖的科學新解 不良的口腔習慣,不需過度焦慮/吃手成癮這樣戒 3.孩子講不聽?固執,將來更有機會成大器 新世代父母教育:EQ+AQ>IQ/家有固執兒的分齡教養法/如何引導孩子的「鬼打牆」 4.難道是性早熟?學齡前的孩子愛玩私密部位,該怎麼辦? 假性自慰,是探索身體的正常現象/「孩子,你在做什麼?!」/以正向引導代替責怪 5.「都是你害的!」為什麼孩子老愛怪別人? 遷怒,有時候是教出來的,最後就變成壞習慣 6.「我現在就要!」缺乏耐性、不能等待的孩子,將來不容易成功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!/缺乏耐性的五大訓練法 7.孩子愈大,主見愈強,藉口愈多!該如何管教? 當孩子說「等一下」、「我不要」、「為什麼」/可以忽略,但不能冷漠/面對哭鬧的回應法 四、健康的秘密 1.「我不吃!」父母這樣教,才是讓孩子偏食的原因 2.愛吃零食愛吃糖,影響終生健康,有時是教養造成 零食就是零食,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/孩子比大人愛吃糖的秘密/巧克力,問題不在於「甜」,而是「咖啡因」/零食及糖,養出學習力低落及脾氣差的孩子 3.飯,一定要吃完最後一口?限制,將造成健康的危機 還餵得下就代表沒吃飽?四種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/孩子,好好吃飯有這麼難嗎?/「吃得完」才是快樂吃飯的重點/ 4.幫孩子打造一口好牙,身體健康,學習力更強 幼兒的口腔護理法/刷牙,不只是孩子的事,也是爸媽的責任/六種不正確的刷牙觀念 5.寶寶副食品的最新科學發現 何時該換副食品上場?/強化副食品的鐵質,真的很重要!/最棒的餵食法:湯匙餵食+嬰兒主導式斷奶 五、發展的秘密 1.爬行大腦學習與嬰幼兒發展 孩子會爬行,頭好又壯壯/關於爬行的四大疑問 2.何時開始教拿筷子?很多大人姿勢都不對! 如何教孩子用筷子?/肌力與手指協調的訓練遊戲 3.是真過動?還是好動?別任意貼班上最小年紀的標籤 我的小孩是特殊兒?審慎評估,也要早期治療 4.孩子講話臭奶呆,要在關鍵期前訓練好 從ㄅㄆㄇ看學說話/口腔運動練習,幫孩子「說好話」 5.戒尿布和如廁訓練是否成功,跟幼兒心理有關 為何巧虎教得動,媽媽教不動?/搶救夜尿大作戰 六、學習的秘密 1.做錯這些,孩子上學的分離焦慮更嚴重 傷腦筋!孩子為什麼好黏人?/讓小小新鮮人更有安全感的九種做法/這樣說,會讓孩子分離更焦慮 2.公立、私立幼稚園?一個過來人爸爸的擇校經驗談 3.別前因後果不知道,就插手媽媽的管教! 五種狀況,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4.多咀嚼、大腦連結,打造高效聰明腦 硬或酸的食物能增加咀嚼力,產生飢餓感/早餐多咀嚼,幫孩子趕走起床氣 5.掌握關鍵時期握筆、學寫字,作業不再是煩惱 從握筆、塗鴉到寫字的漸進式引導/孩子就是不愛寫字,怎麼辦? 6.「把拔,來講故事吧!」爸爸說故事,效果更好 即席發揮,更能激發想像力/讓女兒的語言能力突發猛進